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说实话,《我们为何如此焦虑》这个书名起初是引起我的反感的。感觉这不过是另一本标榜“人生答案”的心灵鸡汤。然而沉浸在焦虑半年有余的我还是决定买下这本书,抱着批判的心态去阅读。没曾想这竟然是一本哲学读物,书中用四位哲学家的思想相互映衬,不去专注物质生活是如何促使“焦虑”,而是转向古典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共通性,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一种令人懊恼苦闷的情感。焦虑不是流行性的,但引起焦虑的事物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现代物质生活带给我们的焦虑,而不去思考其来源,便会导致对现代生活的厌恶,就其结果而言,这对个体来说是危险的。当现实生活中的繁华褪去,残酷、虚伪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缺少以自身为支柱的世界支撑着他们。他们要么绝望地接受这一切,被剥夺一切心气,要么抵触地断绝掉一切现实生活的联系,无论如何都不是人们乐见的结局。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从心灵出发的几种思考,提供了另一种面对残酷生活的路径。 蒙田出生于十六世纪,对政治以及宗教生活有强烈的热忱。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宗教战争的残暴,见识了法国政治的混乱,在政治生活中也屡屡碰壁。蒙田对被忙碌充满的生活感到疲惫,中年时他变卖了自己在波尔多高等法院的职位,隐居庄园,任由自己思维在孤独里疾驰。孤独与不受限制的思维对他来说喜忧参半,他无法停止可怕的胡思乱想,但同时他又真诚而丝毫不加掩饰地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灵魂伴随着外界的变化中迅速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否定自己,而蒙田却没有泄气,而是感到一种全新的生活答案呈现在眼前。
于是他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幸福理论。他认为旧时的哲学家们在生活的意义上的思考是徒劳的,因为哲学并不能给予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理论,在现有的理论中,大多都取巧地将答案笼统地概括到“超越性”存在上,仿佛生活本身并不重要,人唯一生下来的使命就是离超越性越来越近。蒙田则选择拥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在大自然中寻求生活的真谛。人一出生便无需追求什么,简单的存在就是生活的全部。这是他自己的答案。在他回过头去审视热闹的生活时,种种“习俗”在他眼里变得失去依据。人们遵循习俗是因为他们确信习俗是“公正道德”的,而在将生活重心放在自然与他的互动中,他难以找到支撑习俗存在的证据。书中引用了莱昂·卡斯(Leon Kass)的一句话“人类想要比猪和牛活得更好的愿望,似乎与想吃掉牛和猪的胃口相伴而生”。这与蒙田的理论相吻合,真正的美德存在于自然之中,不经由外界塑造。蒙田因此鼓励他的学生们在阅读古人的思想时,一旦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古人的判断相合,不要妄自菲薄,这种所见略同不是依循着古人的传承,而是依循我自己。 虽然蒙田为我们构建了一套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只有我自己,并将它描写得像是心灵的庇护所一样,但他却从未真正的“独居”,甚至在写出《蒙田随笔》后,他马不停蹄地将其送给贵族,以换取波尔多市长的职位。他虽已“市长大人和蒙田始终是两个人”作辩护,却还是间接表达了“接触政治是自由的敌人,也远非自由的本质”。 如果说柏拉图时期的政治是以寻找人类美德作为最终目的,那么现代政治则是确保物质生活得到完善发展。当下所有的政体都将经济增长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好事,尤其在红色阵营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普遍认为“下层建筑决定上层基础”——哪怕这句话受到了滥用——在这种情境下,经济增长是一个难以动摇的行政方针。我们不妨以这个视角重新看待各国的政客们,在国际社会中,最为松弛的是欧洲国家,德国为了环保拆除自己的核电站,而去购买法国的电力,这一前提想必不以“经济增长”为方针,而是以道德作决定。任何人都明白难民会导致社会不安定,而欧洲国家在过去十年同样热情地欢迎各地难民。在马基雅维利式政客的博弈中,政客们被迫互相猜忌,没有人愿意承担信任的风险。大胆的政客执着于将政治凌驾命运之上,“道德难以强大,那就让强大的事情成为道德”,而真正良善的行为从上到下均成了自我毁灭的导火线。蒙田的答案,是随波逐流的,同样也是对生活消极对抗的一种行为,他厌倦了争论,反倒像个乌龟一样缩了起来自得其乐,在他的剩余的人生中,哪怕目睹了教会的丑恶,依旧保持着对宗教虔诚而保守的信仰。
 
生活的答案——《我们为何如此焦虑》(二)
Loading...
dororo有几何
dororo有几何
敏感肌,天天想法子摸鱼打游戏
公告
🎉Dororo道场 1.10已上线🎉
-- 新版本特性 ---
支持留言板(会直接发送信息到我的邮箱)
新增照片墙(我会努力多拍照片的!orz)
最近打游戏打得很开心,拉屎也很顺畅,
祝大家也拉屎通畅,天天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