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论阅读

一、技巧

阅读可谓是最能提升个人素养的一项技能,小小一本书囊括了作者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毕生研究、人生哲学、思维方式,甚至是时代背景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十几厘米厚的书中。汉代刘尚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整句话最完美的一个字不是“书”,不是”读“,而是善。读是一门技巧,阅读能力有高低之分。针对某一本书,倘若你拥有高超的逻辑,相似的想法,对书中的名词有相当的了解,那么针对这本书来说你的阅读能力就有如鱼得水,虎添翼,能够与作者的大脑在平滑的书页上、芳香的铅字间上演令人兴奋的圆舞曲。
可即便如此,我对阅读仍然抱着随心所欲的态度。阅读应是一门愉悦、私人的学科,不应该被所谓的条条框框限制。或许“能力”一词并不准确,它并不是一个能够锻炼出来的技巧。即便从逻辑来讲,一个人所读的书越多,那么这世间就有更多的书能够供他读明白。让他读懂更多的书籍的并非是“阅读能力”而是知识面的拓宽、新想法的纳入,等等诸如此类我们从书本中得到的东西。让一个博学的历史学家去读《弦理论》他想必也会被复杂的概念冲击,不知从何下手,只好悻悻地将它放在一边。
这世上好书数不胜数,但每一本书都有其阅读的门槛,这就会导致我们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只能读懂30%甚至更少的内容。因此,我们遇到一本好书,千万不要吝惜我们的时间,哪怕是读十遍都不嫌多,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重新再读一遍,这样我们本来奉为真理的观点就会在人生的历程中得到考验。因此,看书的机会很多,我们千万不要害怕开始,认为这本书是否需要先决的知识才能读懂,而先决的知识是否又再需要先决的书籍,如此往复,我们怎么样都无法开始。甚至陷入了虚无的追逐之中。读书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你有求知欲即可。一句格言说得好:思想从脑中到纸上容易极了,但从纸上到脑中却难如登天。
我经常听见互联网上有人说:读书要有系统。这话不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大道至简”的真理。可接下来他就开始推荐一系列书籍。先读A再读B再读C。读书难道不该拥有发现的乐趣吗!还是说人类已经被训化成这种程度了,只要失去了旁人的指引,自己就丝毫没有办法前进,必须得依靠外力的作用才能开始读书吗?除了长篇的连续小说,我实在想象不到有什么理由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他们的顺序来阅读。这一系统或许只对他奏效,对大多数人而言先读哪一本都没有任何区别。读书不是一个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哪怕按照他的书单将书阅读完毕,这也不证明自己在这一领域已经成为了佼佼者,总会有新的想法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出现。
你可以反驳我,学习数学不就正需要按照步骤一点点登上阶梯吗?先学加减乘除,然后是代数,紧接着是函数、数列、几何……对于知识来说当然有一定程度的先后顺序,那么,数列、几何、函数,这三种数学形式你能分出个高下来吗?好好想想吧,我们所学的顺序,是由外界的教导所决定的,并不是书与书之间的逻辑决定的。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有些人天生热爱几何,甚至能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去解决一切的问题,那么如果将几何放在最后,他将失去自己最为顺手的解题技巧。更严重的,可能他再也不会思考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去审视别的题目,这份天赋就这么茫茫然消失在预先规定好的顺序之中。
人类的各项学科已经开始高精细化,学科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强。用物质一些的比喻那就是人类文明的气球越来越大,我们从A点到B点的距离越来越远。光是在独一领域就耗尽了个人毕生的时间。这是学者们的修行。然而,他们并非从书本上学习到知识,而是从自然中发现奥妙的来源。因此,我们在看书时,不能简单地和科学作对比。因为这根本是两种不一样的对象。
学习是一项毕生的事业,除了在学校中的十余年外,剩余时间的学习大都再也无法找到那么耐心的老师。因此,我们在学校中所迷失的天赋那只不过是我们万千才能中的一种,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才能等待我们去发掘。我们的老师只有我们自己和手边的书。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的求知欲。我们的求知欲会指引我们找到合适的书籍,指导我们将脑中杂乱无章的知识梳理成属于自己的体系。学习从来无谓对错,只要我们具有不断反思、批判的心。

二、文体

我一直相信,优秀的艺术家们的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就存在于他们的心里。(在这里我只谈作家们)作家们在文体还不成熟的时候,自然是需要既有的经验来填补自己的写作技巧。可他们并不是什么都全盘接受,按照大家们的语句一字字临摹出来。他们有自己的挑选标准,这种标准是抽象的,或许作者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看待人生的方式在孩童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这种天赋的人生观会作为毕生的信条一直指导他们写作、导演、绘画,这种天赋的敏锐不是普通人能够后天学习得好的。
我们在阅读一些历史、科普之类的书籍时,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书籍都是简单地将既有事实用文字堆砌出来。从读者的角度看,他们的论据杂乱无章,缺少对自己逻辑的描写,因此我们难以进入作者的思维,无法跟着他的脚步认识他的智慧。作为读者的我们就好比被丢在地震后的图书馆一样,在杂乱无章的书籍中苦苦寻找真正有用的知识。真正优秀的作者应当是客观的,能够借助笔触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离散性,并站在旁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同时而又不乏自己的美妙见解。真正的哲理格言,不是用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故弄玄虚的句子,而是能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最精准的意思。
可惜,具有这种天赋的人少之又少。逻辑与趣味的调和只能被少数人捕捉到,大多数人都从未见识其珍贵。因为在这世上好书很多,但滥竽充数的劣作更多。
浪漫主义作家们就更加不用说了。他们对严酷生活的浪漫解读会被世间粗俗的人们当作是不切实际、丝毫没有逻辑(即使批判的人自身也没有而不自知),聊以自慰的废纸。浪漫的作家们并不需要按照学术论据般一板一眼地创作,他们最值得了解的就是他们脑海中的景象。因此,他们难免陷入了自我表达的局限之中,写出来的文章好似活体一般发散勾引人的荷尔蒙,只有气味相投的人们才能明白他们的心境。
真正优秀的书籍在具有孤高的浪漫同时,还能拥有普世性。因此,夸奖一名作家最好的语句不是:“你看起来很有文化”“你写的书打动了我”,而是“你的文体朴实得令人发指”!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文体必须拥有以下三个要素:
1.作者个人的人生哲学表达
2.个人美学的结合
3.合乎逻辑的行文逻辑
这三个要素的排名在我眼中有先有后,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作者的人生哲学。一切的美妙的文字都是由天然的倾诉欲所催生的,这种文字是最纯粹,最朴素,最能看出一个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深邃,它无论经过怎么样的训练都无法在流水线中出现。因此,任何优秀的文学都是出于“想说什么”这一目的,作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他们自身的人生观所服务的。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作为阅读其作品的重要钥匙,能轻易地发现字词之间的联系,明瞭它为什么会在这里,和前文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如此明确的个人哲学要建立在对生活的有足够的认识,同时能牢牢把握自己灵魂的形状。
其次是个人的美学。美学它并不能单独拎一句话出来剖析,而必须要拉远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最好是把书中所有的文字忘掉,只记得蒙蒙胧的景象。它所剩下的就是作者个人的美学。用电影来做比较,美学就是导演的眼睛,它会带我们见识到导演自己认为美的景象。而在这些景象之中,它承载着作者炽烈的情感,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对场景的细腻描写,而是背景中的情感。当我们文字在我们脑中若即若离,那只存在于铅字的抽象影像将会慢慢变得实体,出现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派鲜活的景象。唯有这样的书籍才能让我们沉浸,深耕进脑海之中,作为澎湃的生命和我们相结合,进而一同接受时间的演化。
虽然我并不看重“故事”,但不代表我对故事的逻辑毫不重视。逻辑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我们阅读时的小径,如果没有它的话,我们就会在书中迷路,难以推进。故事情节可以不用动人心弦、环环相扣,但必须要谨遵逻辑。好比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海明威等拉丁美洲的作家的作品,他们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只要读了,你就会被他们的博学以及严谨所折服。环境的细致并非徒劳,而是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行为又会体现在种种外物之上,每一个角色都不是独立出现在虚构的书中。这一生动的世界必须要严格的逻辑支撑。
是的,正如我所说,故事非常不重要。无论多么枯燥的故事与题材,只要到了优秀作者的手上,他们就会以天生的文体对它进行修饰,用独特的方式讲述故事。如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故事上,只会让其普世性更加狭窄,相当于为自我的表达上了镣铐。
市面上流行的”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们,大多只能做到三点中的一点,或者每一点都沾一些,但都达不到及格线。那些作家,要么不明白”自己“是什么,要么不明白”生活“是什么,更甚者,他们甚至没有知识,只会按照前人所写的玩意牙牙学语,丝毫没有任何意义。

三、现状

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人高呼:阅读已死!书籍再也没人看了!都跑去看网文!还有短视频、电影去了!这种声讨最能在出版商以及看似高雅实则庸俗的作家口中听到。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造成这一后果的正是他们自身!
我丝毫不觉得阅读已死,阅读在这几十年间既没有发展,也没有退步。大多数人阅读自然是为了消遣,他们会被有趣的主题所吸引而阅读那些文字。纵使那些文字算不上优秀,但同样很好地激发了人们的阅读欲望。
如今网络媒体上流行的网络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无法称其为“作家”因为他们充其量是内容创作者,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吸引大众,取悦大众,勾起大众的情绪共鸣。现在大多流行的书目都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因为在这世界上故事讲得好比道理讲得好更加重要,忙碌的普通人们无暇在意书里的蕴藏的深意,那么那些为了几两碎银的作家们为什么要苦苦费心往哲思深耕呢?他们只需要想出一个古怪的题目,然后跟着流水线上的模板写下来就是了。越是猎奇、越是禁忌的主题就越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这种创作者没有独特性,他们贫瘠的哲思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被人工智能所淘汰了,他们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写出合乎情理的剧情,然后用尽可能冗长的文字将它扩充,勾起读者们对下文的焦急。殊不知他们只是为写而写,丝毫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只要钱到手了什么都可以。我无法(也不应该)对阅读这种书籍的读者们加以批判,因为它是我们的痛苦的真实生活中的一丝精神慰藉。在我被生活毒打、创作欲被悲伤和焦虑消磨殆尽时,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翻看一两页也能会心地笑出来。这种精神上的宽松,的确是唾手可得。在旧时候,绝大多数书籍也都是为了消遣而出版。那些创作者的受众和创作者,可以算得上是相互选择,彼此之间都不奢求多些,只要让彼此开心那就好了。对于创作者们的快乐就是金钱,因此他们的创作会有意迎合粉丝,出了一本流行书目,哪怕自己精疲力竭难以创作,却还是强迫自己继续写作。这种作者没有自我,他们的作品就像顺口溜,具有很大的传唱度,但这些作品终究无法流传太久,他们会被迅速的迭代,被更新的消遣方式所淘汰。好比流水一般从左耳流进,右耳流出。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作者起码为了人类的欢愉而努力,那么接下来我所要批判的作家们则是彻头彻尾的一文不值,甚至他们的存在就是完全的错误!
这种作家他们拥有才华,只不过这种才华好似儿童堆砌积木那般单薄,他们只会将现成的词句无序地堆成一篇文章。了无生气得简直像是抄写字典一样。描述乡村生活的文章是重灾区之一,他们丝毫不明白乡村意味着什么,只会用牵强的修辞矫揉造作地表达出自己假惺惺的情感。看到广袤的原野只会念一句“天苍苍,野茫茫”,看到绿水碧波只会念一句”青天无尽碧波长,百尺云帆挂夕阳“。为什么他们只会引用别人的东西呢?因为他的心里空荡荡的!连一点像样的思想都没有!他们就像穿着黄马褂一样,顶着油水丰盈的肚子走在街上,为自己的矫揉造作而洋洋得意。明明在黄马褂下自己连内衣物都没有穿,赤裸裸地走着!
他们以自己的人情关系谋得几项不值钱的奖项,抱团组成所谓的”协会“,只要不加入他们这个圈子就得不到发表的机会。只要进入了这一圈子,他们就开始不思进取,不再阅读,而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权力,好像权力越大,思想就越深邃一样!有不少读者就是被他们所写的垃圾所吸引,盯着毫无美学可言的文字细嚼慢咽,试图过度解读出什么新玩意一样。吸引这些读者的根本不是文学技巧,而是权力!
他们拥有的只有金钱!根本不是生活!你又能要求他们能写出什么呢?他们不光没有生活,连自我也都没有了,协会中更低一等却稍有才华和智慧的作家却被他们贬为了写作协会中为稿费而生的奴隶,无时无刻都想着把自己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以金钱的方式卖出去。他们开写作班、写传记、作讲座,欺骗想要拥抱文学的青年人们。用自己的歪理指导他们,生怕他们真的学会什么而把自己淘汰下去。
写作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你动起笔就好了!真正优秀的阅读者必定都拥有创作的欲望,作品不一定需要有多优秀,只要写出来,那么你对文章的认识就从“理论”变成了“实践”,一切晦暗如深的书籍都会变得明朗起来。
倘若这些作家得不到发表作品的机会,那么我们该怎么形容他们呢?”文艺青年“这个词再确切不过了。这四个字和很好地概括了这些作家所代表的这一群人。他们脑中没有成体系的思想,只有断断续续的单一的概念,他们为了不让人看出自己思想的贫瘠,硬生生造出了不少新词,把一句简单的话语拆分,当中再插入一些从书上抄来的名人名言,当作自己的遮羞布。明明用极为朴素的词语就能阐释,他们却假情假意地说:那是你还没有到达我们的程度。无时无刻想要把自己显得高人一等!他们一认识什么崭新的词汇,就会24小时将它放在口头上。却不将它消化进入脑中。
出版社将书号垄断,只提供给有关系的作者,让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家淹没在尘世间。他们又有什么理由高呼“阅读已死”呢?这一问题的答案该从自己身上找找!为了出版更多的消遣读物,不断扩张。当新的文章形式出现,他们的坚持就变得一文不值。人们对于文字不再信任,而出版社们也丝毫没有重建信心的欲望,企图用两三句话控诉大众读者就草草了事!衡量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不再是看内容,而是看作家的名气。
互联网的出现让尽可能多的作品得以传播,但同时,也有不知廉耻的文字泛滥也同样发生。可我并不担忧优秀的作家们会因此而被消失,因为每一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都大同小异,我们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展现出来。澎湃的表达欲是不会被消灭的,只要我们在孤独与寂寞下保持写作,智慧就自然会到达我们跟前。真正优秀的作品是有滞后性的,唯有经过时间的陈化才能散发出不灭的香气。
 
 
 
 
 
 
 
 
 
 
 
 
 
无法成年的野兽们午夜的家事
Loading...
Dororo又如何
Dororo又如何
每天只想着混吃等死打游戏
公告
🎉Dororo道场 1.10已上线🎉
-- 新版本特性 ---
支持留言板(会直接发送信息到我的邮箱)
新增照片墙(我会努力多拍照片的!orz)
最近打游戏打得很开心,拉屎也很顺畅,
祝大家也拉屎通畅,天天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