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巴甫洛夫的我们,巴甫洛夫地哭
我时常伤感,甚至因为这个品性连女朋友都丢了。伤感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伤感正常不过,要开心也十分容易,只需要打开“大学习”和“新闻联播”就能感受到汩汩的正能量。
女朋友的事情暂且放在一边,毕竟人丢了女朋友还能活着,但是失去了哭的能力就意味着身为人的一部分已经缺失。这已经不是活不活着的问题,这是投不投胎的事儿。
对上一次哭的记忆十分模糊,甚至连自己是否哭了都不清楚。伤感倒是常有的事,看见三四岁的小孩子在路边捡垃圾吃、看《丑母》电视剧、望见孔雀被车碾过,统统都会让我伤感,但眼泪我是一滴都挤不出来。好比巴普洛夫的狗一般,受到某种媒介身体便不自觉地做出反应,不管大脑是否真的难过,但也先把难过的信号交给我们。
大概是小学的时候,社会中充满着“感恩教育”这一风气,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恩。感恩毕竟是一种情感,要教会不大容易,但好在孩子们毕竟年轻,有着可以塑造的弹性。99年出现的《妈妈洗脚》广告,身为00后的我也看得不少。可我没有什么想要替人洗脚的念头,一是没有这种习惯,二是如果要以“是否帮妈妈洗脚”这种小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孝顺、感恩,未免有些无趣。这种话大家想必听过:什么?你讨厌吃榴莲?那你的人生可真无趣。若是以是否吃得上榴莲来衡量人生的趣味,那么这种无趣的人生不要也罢。
不过这毕竟是不一般的公益广告,在我们“百善孝为先”的国度,身为学校必定得作出表示。因此学校便在可有可无的德育作业中布置我们去为妈妈洗脚。对于这个安排,我是开心的,学校的课后作业不少,倘若不想做了,我便搬出能够装下我的盆子,将水放满,用脚将盆子蹬到脚边为妈妈洗脚。妈妈当然开心,也很乐意我为她洗脚。因此我就一边替妈妈搓着脚上的“龟壳”一边侧着脑袋看9:30的TVB港剧。
在某一天的电话家访中,我的老师们打起我的报告,说我的《黄冈小状元》缺了几页,作业几乎没有完整完成过。我妈便立马知道了我的心思,再也不让我为她洗脚,每天就在家长群中打卡:xxx德育作业已完成。电视剧剩下剧情的一半是什么样的我再也不会知道。
学校也明白这种事情大多都是表面功夫,孩子演给家长,家长演给老师,老师演给学校,基本上谁也不从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真心喜欢给妈妈洗脚,我算是我们班的“感恩小先锋”。
这一个德育作业终究还是停止了。要说烂尾不能算,毕竟我们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宣告这件事情告一段落。每一个班中都来了一位教官,为我们开起“感恩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坐在各自的孩子旁边,听着上面二十岁出头的教官谈起感恩二字。他的演讲十分有力,配合着多媒体中播放的《妈妈洗脚》以及《无间道》中的“再见警察”,让所有的孩子都潸然泪下,但我除外,我指着广告中的小男孩说:妈你看,那是夏雨。
那天的教学楼没有读书声,全都是孩子们的哭声。要说哭已经不足以形容当时的震撼。我明白了,当时的情景就像为金x日凭吊的人民一般。孩子们的情感毕竟还是扁平的,没有细分的空间,哪怕是面前的家长去世了哭起来大概也是这个样子。
我时常在想,我哭不出来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因为这一个感恩教育将自己的阈值拔得太高吗?恐怕也不见得。
在2022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陆陆续续地失去了不少亲人,我的伯公、外公、爷爷都相继去世(外婆,伯婆、奶奶都很健康),我没有哭的冲动,不止我,我的妈妈也是。伯公是三者中最晚走的,也是我唯一参与了葬礼的。伯公与我们家交情不浅,和爷爷在同一个祖屋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搬到了我们家的后山上,永远都带着一个精神的红星军绿色帽子坐在沙发上。我们家与他们一起出殡时,偶然听见我妈妈与其他亲戚的对话。
“你爸走的时候你哭了吗?”亲戚问。
“本来没想哭。但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哭了,那就哭吧。”妈妈说。
“也是,毕竟一年都见不着几次。”亲戚感慨。
谈回女朋友,分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我毕竟年轻,荷尔蒙旺盛,失去了女孩子就该哭天喊地,这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可我躺在床上不断听着粤语苦情歌终究没有任何波澜。唯一的一点泪水还是打哈欠流出来的。
我们对哭的认识比较神圣。认为眼泪不能随便掉,哭不是一种排泄情绪的方式,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地位的体现,是具有效用的。表示尊敬的哭,表示孝顺的哭,表无病呻吟的哭,表示开心的哭。每个人的眼泪好比美人鱼的水晶泪一般珍贵,只能在特定的场合哭,不然就连简简单单的哭泣都会被分得三六九等。
爸爸整天告诉我:男儿有泪不轻弹。实际上后面还有半句:只是未到伤心处。
大概是我还不够苦?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 作者:Dororo又如何
- 链接:https://dororodoujo.com/article/54769881-1c2b-4d9f-addf-5b64456086c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